洛带镇位于成都市东郊享有“中国水蜜桃之乡”、“中国国际桃花节”主办地的成都市龙泉驿区,地处成都市“二圈层”经济圈,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年平均气温16-17℃,冬无严寒、夏无酷暑、气候宜人,水质、空气均达国家标准,全年均适宜旅游。洛带镇是全国首批重点镇、“全国文明镇”、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”、“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”、“国家生态乡镇”、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、“全国最具人文底蕴古镇”、全国“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”,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镇、成都市重点镇,也是四川省打造“两湖一山”旅游区的重点区域。
洛带镇区位优势明显。洛带镇西距成都市区15公里、南距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11公里,北距洪安火车站6公里,距双流国际机场43公里、距离成渝高速阳光城入口3公里、距成南高速黄土入口8公里、距洪安火车站6公里。镇内交通四通八达,成洛路、成环路东西南北贯穿全镇,有洛五路、洛淮路、洛黄路,还有距洛带古镇公1公里成安渝高速穿镇而过。
洛带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。镇域内丛林掩映、山青水秀,金龙长城、金龙湖、玉带湖和洛水湿地点缀期间,国际桃花节、枇杷节、客家水(火)龙节、民俗风情节等活动四季轮回上演,广产葡萄、枇杷、梨、桃、草莓等优质水果,呈现“四季花不断、八节果飘香”的美景。全镇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促进了旅游事业迅猛发展,老街客家文化景区、金龙长城景区和宝胜客家原生态村落相得益彰、交相辉映,形成了“走进历史—回归自然—体验山水”的文化生态旅游格局。
洛带镇历史悠久。相传洛带在三国时就已成街,名“万福街”,后诸葛亮兴市,更名为“万景街”。“洛带”原作“落带”,其得名有两个来源:其一,传为三国时蜀太子刘 阿斗在镇上玩耍,为捉鲤鱼而不慎将玉带掉入镇上一口八角井中而得名“落带”;其二,因此地有一“天落之水状如玉带”之河,故称“落带”。后逐渐简化约定俗 成为“洛带”。“洛带”之名最早见于唐末五代人杜光庭《神仙感遇记》所载“成都洛带人牟羽矣”,说明“洛带”之名成于唐末以前。北宋皇祜年间(1049— 1054)的《圣母堂记》里,已称“洛带”为镇;北宋熙宁7年(1074)张溥所撰,《灵泉县瑞应院祈雨记》有载:“府之邑灵泉,而邑之镇日洛带”;北宋元丰年间(1078—1085)编发的全国性地理志书《元丰九域志》(卷七)明确记载成都府灵泉县辖:“一十五乡,洛带、王店、小东阳三镇”。因而,洛带在宋初已成为地区性集镇,实为“千年古镇”。
洛带镇文化底蕴深厚。洛带古镇是中国西部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古镇,有“天下客家第一镇”的美誉。镇内85%以上均属客家人,是四川客家聚集区的典型代表,因此被世人誉为“世界的洛带、永远的客家”,作为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的唯一分会场,确定了洛带在世界的客家文化地位。古镇内千年老街、客家民居保存完好,老街呈“一街七巷子”格局,空间变化丰富;街道两边商铺林立,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。“一街”呈东西走向,宽约8米,长约1200米,东高西低,石板镶嵌;街衢两边错落有致排列的“七巷”分别为北巷子、凤仪巷、槐树巷、江西会馆巷、柴市巷、马槽堰巷和糠市巷。古镇内尤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--四大会馆(广东会馆、江西会馆、湖广会馆、川北会馆)和燃灯寺、客家公园最为出名,是我国古代建筑“大观园”中的一支奇葩,总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。洛带会馆是一部浓缩的客家移民史,极具历史、建筑、文化、科学价值,其建筑风格属典型明清建筑风格,各殿内圆木撑弓镂雕戏剧场面,明间阑额彩绘,卷棚天花中棚和屋脊等,均雕刻了各式龙凤花鸟戏剧人物,造型逼真,精工细雕,十分考究,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,风火墙以砖砌,呈半圆形巨壁,高底参差,延绵起伏,犹如两条青龙腾空欲飞。
金龙长城景区春花秋实、鸟语花香,寺庙晨中暮鼓、湖面碧波荡漾,有成片的森林、难辩真伪的金龙仿古长城、香火旺盛的金龙寺和古老的摩岩造像等旅游资源,成为了洛带又一康体旅游景区。
宝胜客家原生态村落是客家人聚集最为密集的村庄,众多客家院落保存完好、河渠纵横交错、塘堰星罗棋布、田园风光随处呈现,生态农业与旅游经济巧妙融合发展,已成为体验洛带的客家文化和生态观光农业的旅游区。
近年来,洛带镇按照“四态合一”的理念和“文旅互动相融”的思路,坚持“湿地古镇•艺术洛带”的定位和“文化兴镇、旅游强镇”战略,全力推进产业发展、品质提升和功能配套,努力打造“书香古镇”、“湿地古镇”、“艺术小镇”、“演艺小镇”。随着洛带•中国博客小镇、洛带•中国艺库、洛带•中国安驿美食城和洛带•中国集林演艺镇的建成,推动了洛带文化旅游快速发展,让洛带成为了一个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美丽地方。